《中国经贸》杂志社主管、主办

中国数字经济网

www.zgszjj.cn

未来产业先导区如何布局?

 

未来产业先导区如何形成产业集聚?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梳理发现,在未来产业发展名单中,既有深圳、上海等制造业强市,也出现了合肥、济南、福州等“后起之秀”——如何将未来产业变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成为各地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布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业内相关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未来产业先导区将成为城市突围竞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构建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未来产业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在战略层面对未来产业进行部署,想要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和抢占发展先机。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其中明确提到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这标志着国家层面首次对未来产业进行系统布局。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要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集聚资源、先导示范成为加快未来产业培育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的《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指出,加快设在新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带动赋能千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研究支持在有条件的新区所在地方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如何理解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年2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提出,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对于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建设模式,《实施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

 

“自下而上”探索新路径

 

实际上,多地已开始以未来产业先导区先行先试的模式,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探索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5月,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市在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校资源、产业集聚等方面优势,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眼健康等领域,在全省不同地区创建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海宁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产业(无人机与卫星互联网)、未来网络(6G)、中国眼谷眼健康、宁波柔性电子和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等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2022年6月,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在全省布局建设20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高地,在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格局,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的新赛道。

 

上海在2022年9月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并于2023年成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等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2023年,江苏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2月,安徽省提出,到2027年,在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先进材料、人形机器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30年,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2月,广东省工信厅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在五大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到2030年,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产业集群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广州、杭州、济南、青岛、合肥等多个城市,都提出了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的目标。

 

因地制宜,各取所长

 

对于未来产业的布局,我们看到,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同一目标下,各地的重点方向与实现路径不尽相同。

 

一些地方通过以区域协同的方式,推动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如2023年9月,北京市围绕未来产业六大领域对全市各区明确产业布局,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20个细分领域完成17个产业空间部署,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智能制造,并成立相应专班以服务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门头沟区加快政策落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创新发展,助力北京建设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一些地方注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技术平台,吸引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如浙江侧重推动着力构筑未来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发展“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等三个重大平台建设。具体来说,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源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理论发现和原始创新;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主阵地,大力发展重量级未来产业,积极招引标杆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持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高新区、特色小镇等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一些地方注重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深圳明确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青岛布局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产业新赛道;合肥着力扩大量子信息、空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先发优势。

 

一些地方重点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如深圳市创新发展“飞地经济”,重点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方向,在汕尾市、哈尔滨市、湛江市等多地建设产业园,建立“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业链条合作模式,在创新研发、小试中试、规模生产等环节形成协同合作;江西围绕加快“3+3”未来产业链群发展,坚持以关键突破带动全面发展、以重点提升推动体系发展,大力实施“三突破两提升”五大重点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未来产业链群,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分行业、分领域、分层级动态发布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等。

 

目前,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当下乃至较长时间内,其发展都依赖高投入和较高的容错成本。从时间来看,各地对未来产业的规划时间从3年、5年到10年、15年不等。从发展程度来看,腾讯研究院2023年7月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3——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显示,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空间和未来生物等领域中,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规模都在200人以下,且以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缺乏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从投资次数分布情况来看,未来产业在初创阶段和风险投资早期的企业占比较高,占到获得融资且未上市企业的3/4以上,表明大量未来产业企业仍属于发展初期。

 

风物长宜放眼量。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才能实现茁壮成长。(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

时间:2024-03-22
收藏